封闭高校采取动态管控和平里四小隔离同学收

3月16日下午,上海大学第五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月17日凌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静安校区(延长)调整为“准封闭”管理模式。从3月2日学校因密接病例紧急封控管理,至3月17日半个月的时间,上海大学师生经历了从“足不出户(办公室、宿舍)”到“足不出校”两个管理阶段的转变。

本轮疫情中,多个省份出现了中小学、大学的聚集性疫情。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封闭管理中的校园,正在采取不同形式的管控措施,兼顾防疫要求和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3月2日晚,上海大学校园内正在做核酸。上海大学供图

网格化管理细化到人,志愿者化身“打饭侠”

接到新京报记者的电话时,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20级研究生董思琦正在整理她对此次“封校抗疫”志愿服务工作的总结。此时的上海大学校园,已经转入了“准封闭”管理模式,校园中青春跃动的身影也多了起来。

从3月2日学校紧急封控之后,董思琦作为上海大学抗疫行动中的一名一线志愿者,见证了这场艰难而难忘的“战斗”。本科生“红马甲”、退役大学生“橄榄绿”、研究生“蓝马甲”、教工志愿服务突击队等,学校三个校区有余人次的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服务时长已超过1万小时。上海大学志愿者团队共分为核酸检测、网格化管理数据、物资搬运、物资保障、临时居住点党员突击队、校园巡逻、舆情反馈和宣传共7个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有序运转,为保障封校期间师生的生活需求与心态调整进行细致的服务。

“我们志愿者团队人数很多,三个校区加起来估计有名研究生党员志愿者,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身影。”董思琦告诉记者,3月2日晚上九点左右,正在上课的她突然接到学校紧急封控管理的通知,需要全员连夜进行核酸检测。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在群里发布了需要临时组建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通知后,请有意参与的同学接龙,“本来我们初步设想是召集30人,但没想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参与。”

在第一轮核酸检测开始前,上海大学就迅速组织起了一支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负责检测点位现场秩序的维护,协助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完成核酸检测。3月3日凌晨,上海大学全员第一轮核酸检测完成,志愿团队的同学们又马不停蹄地继续进行临时物资的搬运与分发。

3月4日,上海大学研究生志愿者引导师生做核酸。上海大学供图

接下来的几天,志愿者团队需要全面摸排师生在校情况,并开展全校师生数据收集和网格化管理的工作。通过梳理,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位同学的所在位置、属于哪一片区,然后根据同学信息,形成组长、层长、楼长的多级管理模式。

由于部分师生没有校内固定住所,此次封校需要搬入临时居住点,上海大学又紧急成立了一支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分时段轮流去临时点值班,负责师生的生活保障服务。

“我还做了一次‘打饭侠’!”董思琦笑着说,网格化管理期间,为防止人员聚集,需要由一位代表负责领取自己负责的8位同学的饭菜,她也参与其中。

线下教学全部转为线上,增加心理健康等内容

记者从上海大学了解到,3月3日上海大学启动了线上教学方案,线下教学全部转为线上教学。网课期间,学校把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日常防护、法律知识等穿插进去。学校考虑到同学们线上上课面临的实际困难,连夜拉线改善校园网速,同时积极与多家通讯公司联系,为每位同学争取了50G的流量,全力提升同学们参与线上课程的体验。

生活方面,学校食堂、超市等正常开放,保障物资供应。学校也会发放防疫物资和食品,为师生的日常生活做好支持。

在临时居住点初设的几天,学校老师还自发组成了“爱心车队”,帮助疏散到教学楼的同学搬运行李。在最初的几天,董思琦和同伴整理网格化管理的数据到凌晨四点半,六点又要起床为核酸检测布置场地。“相当于只能睡不到两个小时,然后又爬起来了。那时候很难,但我会想到外面还有很多同学在等我们,这是一种朋辈的力量,大家都在互相鼓励。”

隔离期间,同学们的心态也在发生转变。董思琦告诉记者,“前3天是最紧张最慌的,也是大家觉得最难熬的。”从一开始接到封闭管理通知时的无措和慌张,到后期大家逐渐放平心态,积极应对此次战疫行动。经过两周的严格管理,17号的上大校园,又出现了同学们锻炼打羽毛球的年轻身影。

音乐学院研究生小提琴合奏《我的祖国》走红网络

3月13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朱歆怡、许舒萌在宿舍阳台,以小提琴合奏的方式演奏《我的祖国》的视频走红网络。在疫情高压下,舒缓的音乐、动人的旋律极大地鼓励了同心“战疫”的校园师生,也让观看视频的网友备受感动。网友表示,听到这个旋律就热泪盈眶。

音乐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李易霖告诉记者,封校的最初几天,同学们需要暂时封闭在各自宿舍落实健康监测,宿舍活动空间较小,生活也相对单调。校园管控期间,音乐学院两位研究生同学还是会进行一些日常的专业练习,“常规练习之后,她们觉得在疫情形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大家压力都很大,而音乐能很好地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所以从3月3日开始,朱歆怡、许舒萌两位同学每天都会在午饭或晚饭时间,在宿舍阳台进行合奏。”

李易霖介绍,两位同学都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平时练习的曲子难度更大。在每天合奏时,她们会特意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等,“在疫情反弹的特殊时段,可能《我的祖国》这首曲子更能触动大家的感情。”李易霖表示,从两位同学的角度来讲,她们希望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所长,为大家加油打气。“后来交流起来,两位同学也没有想到大家反响这么大,所以她们自己也发了朋友圈,还是很开心的。”

和平里四小为隔离小学生送去冰墩墩钥匙链

在本轮疫情中,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已有7名学生感染,学校于3月14日采取临时封控措施。目前,7个班级的名学生和部分老师接受集中医学隔离,每个学生由一名家长陪同。

据和平里四小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13日晚,得知一名学生初筛阳性,学校随即通知全校三个校区的全部名同学和他们的家长居家观察。初筛阳性的这名学生上一年级,教室位于东校区,3月14日确诊。斜对面教室的一个二年级班上也有6名同学先后报告核酸阳性。同一楼层7个班级的学生和老师从14日开始组织集中隔离。学校连夜编组,通知个同学的家长。卫健委、疾控中心、派出所、街道、社区等都在协调、保障,用了一个昼夜把需要隔离的学生全部转移到集中隔离点。

为了消除孩子和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在进入了隔离状态以后,和平里四小在3月17日召开了“真情相伴隔空不隔爱”的主题班会,老师和学校的负责人、校长与孩子见面,为孩子们加油鼓劲。

东城区委区政府还第一时间为隔离中的低龄学生准备了冰墩墩钥匙链。东城区教委协调全区十多位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录制视频课程。孩子们的课表和作息也都有特殊的安排。推出《“疫”路相伴,一“路”守候》一日生活小指南,分年级分层次指导学生隔空同步开展学习。课程内容涵盖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强调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隔离的学生在老师的在线指导下,开展阅读分享、防疫小课堂、新闻播报间、心灵驿站、成长加油站等活动,愉悦身心,健强体魄。每晚还设置“温馨陪伴”“在线答疑”,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东城区教委还向全区小学生发出“牵手同行,一起向未来”倡议,各校学生将印有冰墩墩图案的铅笔、本子、公交卡套、慰问信等物品,自己制作的小手工作品送给隔离区的小伙伴。

教育部:

23个省区市在推行师生核酸抽测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出现疫情时,能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进行转运隔离,是确保疫情防控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近几次发生在高校的疫情,如果疫情出现延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第一时间尽快启动应急预案,特别是对应隔离的要快速隔离,这是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面对疫情时的突出问题。

“实际上每次社会面出现疫情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校园。从教育系统来讲,既有社会面共同因素,也有校园环境的独特因素。”王登峰说,学校特别是高校人员规模比较大,相对来讲疫情防控的资源比较不足。特别是在突发疫情的情况下,高校动辄几万学生,要找到合适(数量)的隔离点是最大的问题。

王登峰介绍,教育部及时总结各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形成的非常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去年福建省就通过定时、不定时对一定比例师生进行核酸抽测,及时发现了进入校园的疫情。这为应对大规模的疫情赢得了时间。这项政策目前23个省区市已经开始推行,“而且随着这一轮疫情的出现,我们要求各地要把这项措施真正抓好落实。”

关于高校如何在出现疫情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王登峰表示,最近教育部了解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要求每一个区都要跟一所学校建立定点关联模式,如果这个区所对应的这所学校出现紧急疫情,这个区要负责做好校园的转运隔离等相关工作。“这对于高校人多,防控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之道。我们也想把这个经验及时推广,让高校在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能够更快、更及时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新京报记者陈琳实习生张晓悦

编辑张树婧校对贾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