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土方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4148.html01:47
每个月逢“9”的日子,程梅平都会步行十几分钟去“赶集”,有时买只鸡或鸽子,有时是提前预订好的鸡爪,有时是蔬菜、水果或糕点。遇到老邻居时,总会停下来聊上一会儿。
程梅平去的地方,是个临时集市,位于上海市中心黄金地段,距离“梅泰恒”仅有几百米。
虽然是个临时集市,这里却不乏丰盛热闹,二十几个遮阳棚一字排开,大米面条,鸡鸭鱼肉,水果蔬菜,肥皂衣服,甚至还有修伞的、修表的、修锅的、磨刀的、理发的……在繁华市区的高楼大厦间,这所亲民集市无处不弥漫着市井烟火。
4月9日,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搭台组织的临时集市上,附近居民正在购买优惠商品。本文图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图(除署名外)热闹的临时集市,价格低于市场价4月9日6点不到,肖永就拉着一大卡车新鲜蔬菜和水果出现了,有些早起的居民已在等候。肖永是集市中唯一卖水果蔬菜的商户,摊位基本固定在离路口最近的一个。
“今天‘丑八怪’特价,两斤11块;香芹3块一把,笋也便宜,都很新鲜。”肖永一边抓紧卸货摆货,一边回答问题,介绍价格,拿菜卖菜。他说,这些蔬果,都是从崇明、南汇的农场直接供应的,所以比市场价要便宜,两三千斤菜,一个上午基本能全部卖完。
同一时间,只卖大米和鸡蛋的姜卫忠,也开始忙碌起来。品牌糯米3块钱一斤,崇明“米大王”新米60元10公斤,草鸡蛋30个20块……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产品,特别受居民欢迎,很多都是回头客。
“大米是我们自己种植的,鸡也是自己养的,水稻加工下来的稻糠给鸡吃,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所以价格便宜,品质也有保证。”姜卫忠笑着说。
到了上午10点,姜卫忠已经卖出几十袋大米,带来的20多箱多个鸡蛋,也只剩下最后一箱,还依然不断有人来买。与记者谈话间,他的手也没有停下,短短几分钟,又有四五袋鸡蛋被买走了,有的居民甚至问都不问,直接递给他20元,拿起鸡蛋就走。
和这里的大多数商户一样,从年有这个临时集市开始,肖永和姜卫忠就一直是固定商户,每个月的9日、29日各来一次,而19日的商户一般都是区属国有企业,以老字号产品为主,如开开、九百、雷允上、第六粮油、南北货等。
附近居民正在购买优惠商品。随着20多个展位陆续开张,生鲜、腊味、豆制品、糕点、饼干、粮油等一应俱全,前来“赶集”的居民也多了起来,问询声、吆喝声、聊天声,从原本安静的街道弥漫开来。“高老师,您来啦?”看到高岩,肖永笑着打招呼。“今天生意怎么样?”“挺好的,很多东西都卖得差不多了。”“有什么问题和困难,欢迎随时来找我。”说完,高岩又接着走向下一个摊位。
高岩是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主任,除了19日主要由静安区商务委组织外,9日和29日的集市,都由他负责。设立临时集市,就是为了解决附近居民的痛点。
石门二路街道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然而,商场林立间,菜场却十分稀缺,居民们买菜难,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年6月,为了方便更多居民,街道决定扩大原本便民服务的规模,选址新闸路(泰兴路-石门二路)沿街集中设点,每个月逢“9”组织半天临时集市。
高岩坦言,集市设立之初,要协调很多部门,比如市场监督所会对商品摆放、食品卫生等提出要求;城管会派驻队员,现场管理;待集市结束后,市容会立即将地面全部打扫干净等。当时,户外设摊有一定的管理要求,有人觉得是占路经营,还投诉到了。
对于商户,高岩也有着严格要求,比如:商品质量要保证,价格要低于市场价;走的时候不能留下垃圾,尽量避免影响城市市容市貌;服务好居民,不方便拿的东西尽量送货上门等。
附近居民正在购买优惠商品。慢慢地,在周边居民心中,临时集市的“分量”越来越重。71岁的程梅平住在一街之隔的武定路,每次都喜欢来逛逛。这次,她买了鸡爪、笋、枸杞、百叶包、面筋塞肉。“都很好,鸡爪是提前在群里预订的,到了日子来拿就可以。”程梅平说,这些都是她经常买的东西,价格合适,质量也不错,关键是离家近,很方便。
在搬到武定路前,程梅平住在北京西路江宁路附近,最近的菜场都要走到一公里开外的成都路上,来回就是两公里以上。搬到武定路后,她习惯每次都来集市逛一逛,除了买菜,还能经常遇到老邻居,边逛边聊,非常开心。
“打游击”的修表师傅,特殊的商户
与程梅平一样,73岁的张宝英也经常会来集市逛,荠菜肉汤团、竹林鸡,都是她喜欢买的。不过当天,她没去买菜摊,而是拿了一块石英表,径直走向修表师傅王兆林的摊位。
“你帮我看看,表面里总有水汽进去,这是什么毛病?”
“一个是表盖有点翘起来了,一个就是密闭性不好。”王兆林接过表,仔细看了看,又说,“我帮你修一下,再加点机油,10块钱,下次还到这里来拿。”
这是女儿送给张宝英的一块表,因为上面的数字大,看得清楚,所以她一直很喜欢,不舍得扔掉,便特意拿来修。“这里的几位老师傅,我都认识的,经常来修东西,还修过电饭煲。”张宝英笑着告诉记者,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么便宜的维修点。
王兆林今年75岁,他提供给记者的名片显示,退休前他是上海秒表厂生产部的经济师。退休后,他便一直在社区修表,以街道组织的便民服务为主,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每个月9日、29日的早上8点半,他都会准时来这里。
修表师傅王兆林正在检修手表。王兆林说,他什么表都能修,价格一般在8块、10块,贵一点的20块,有时候只要设置一下的,就免费,所以比较受欢迎,也都是老顾客了。在社区修了这么多表,王兆林发现,大多数表都是外面已经很少见到的老式表,有些还是老年居民在结婚以前买的,用了很多年,但都不舍得扔。“能修就修,很多没配件没办法,有配件就修。”他说,也有的表实在修不好了,居民就送给他,他可以将表链等零件用到其它表的维修上。
卖货的展位在靠近泰兴路的一边,提供公共服务的展位则在集市的另一边。除了修表,还有磨刀、修小家电、理发、修伞、健康咨询等摊位,也都很忙碌,又远低于市场价。比如理发,虽然从5元一次涨到了10元一次,但老年人仍在此排起了队。
如今,这里每场活动的参与居民量已经达到了-人,购买次数在人次左右。“我们希望这样的集市,能够多一些。”张宝英这样说道,她旁边的几名居民也纷纷点头称是。
拉家常间,记者听到了不同寻常的吆喝声。
“快来看看,可以买一个带回家!”看到记者停下脚步,头发有些花白的魏红琼赶紧招呼。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用串珠等材料手工制作的纸巾盒、海绵宝宝笔筒、卡套等。
桌子上的手工品澎湃新闻记者栾晓娜图这是一个特殊的摊位,“商户”是三名来自石门二路街道“阳光之家”的智力障碍学员,桌子上的手工品,都出自他们之手。“这个海绵宝宝的笔筒很好看,多少钱一个?”“25块。”“那给我一个哦,怎么付钱?”“这里可以扫码,你付好了要给我看一下,才能给你。”魏红琼指着面前的“支付宝扫码”说,一旁的周玲则协助她递东西。
当记者付好钱,魏红琼又把头凑过来,看了记者手机上显示的“付款成功”和金额后,才把笔筒给记者,随后拿起笔,在记录本上认真地记录下这一笔交易。
“阳光之家”的志愿者卫志成,就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他说,这几年的临时集市,“阳光之家”的老师或志愿者一直会带着轻度智障的学员来参加,轮流到展位上卖手工品,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让他们进一步融入社会。
“每次来三个,他们都抢着要来,每次来了之后都很开心。”卫志成告诉记者,街道“阳光之家”的学生中,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都有。每次参加集市都是从9点到11点,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会向居民介绍,收钱也很仔细,还会记账,算账。
采访间,11点的收摊时间悄然来临,商户们开始陆续撤摊,收拾遮阳棚、桌椅,打扫路面,很快,这里又重新恢复了安静和整洁。10天后,我们再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