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金丹丹通讯员阮秋芬
3D打印能打出电脑的CPU吗?
海洋上的垃圾已经堆积成了“第八大陆”,该怎么清理这片巨大的垃圾?
嫦娥五号发射有很多步骤,这些步骤和数学有什么关系?
新能源汽车会完全取代汽油车吗?
年科学家拍摄到了首张黑洞照片,黑洞是怎么产生的?
……
12月28日上午,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属小学的求是少年创新科学院实验室里,同学们向五位“大咖”发出“N连问”。
这五位“大咖”,是来自浙江大学的知名学者、教授,也是求是少年创新科学院导师团成员。
求是少科院年开始筹建,年试运行,年正式揭牌成立,围绕“爱探究”的育人目标,用多元的课程平台为求是学子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下设五大研究室:S(科学探究室)、T(技术研发室)、E(工程项目室)、A(美学体验室)、M(数学实验室)。在孩子们眼里,少科院有着丰富有趣的探究课程和实践机会,是大家最爱的校园去处之一。
今年,求是少科院有了很强大的导师团,有参与“两弹一星”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也有涵盖光电科学、航空航天、能源科学、化学、数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教授。
“孩子们很敢提问,也很会提问!”导师们不断给同学们竖大拇指,也耐心地解答了大家的问题。
一位导师笑着说,不少孩子的问题很有深度,真有点招架不住了!如何解释得通俗易懂,对大教授们来说也是个挑战。
在“创客空间”,同学们给导师沈黎勇展示3D打印“成果”——小动物、印章、水杯、卡套等等。
沈黎勇是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兼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指导学生荣获国际性、全国性科技创新类竞赛金奖54项,并3次荣获全国总冠军。
同学们和沈黎勇讨论了3D打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我觉得3D打印可以很精准、快速地做出东西来,想做什么都可以。”一位男生说。
沈黎勇给孩子们展示了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云冈石窟第12窟”的照片。
当孩子们听说这些美轮美奂的造像都是3D打印出来的,眼睛里都闪着光。
沈黎勇告诉大家,研究者们先3D扫描石窟,拍摄了几万张照片,再建三维模型,然后一个个分块打印,最后像搭积木一样组装。他还告诉孩子们,现在的3D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卫星也可以“打印出来”!比如浙江大学研制的“袖珍卫星”——皮卫星,也可以用3D打印来实现。
匡翠芳是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求是少科院的星空探旅授课教室里,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为什么我以前用妈妈的手机摄像头拍照,总拍不好?”
匡老师解释说,这和调焦有关系,不同手机调焦范围不同,以前的手机,调焦范围小,而现在的手机调焦范围大。
又有同学问,去年科学家拍到了黑洞的照片,黑洞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问题很好。其实黑洞并不是真的黑的洞,只是质量比较大,光靠近会被吸引进去,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洞’。黑洞是质量很大的天体,现在科学还没有研究出黑洞是如何产生的。”最后,匡老师和孩子们约定,下次的社团课要来正式给孩子们上课,更深入地和孩子们探讨。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萍说,开设求是少年创新科学院,是希望借助浙江大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给孩子们创设一个丰富、多元的课程平台,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广阔的动手操作、探索实践的空间,培养孩子“爱探究”的品质,助力成长。
求是少科院成立后,聘请了唐孝威院士为名誉院长,今年12月,还特别邀请了浙大的学者、教授们成为导师团,他们都是在光电科学、航空航天、能源科学、化学、数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第一批的导师团一共有10位,有些已经和团队的研究生、博士生来给孩子们上课、答疑,未来导师团的规模也将不断充实。
江校长说,高规格的导师团对孩子们是一个很好的引领,孩子们在学习探究中会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希望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爱科学的种子,不断拓宽知识面,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以后,学校不光打算把大教授们请进学校来和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授课,还计划“走出去”,让孩子们去浙大各领域的专业实验室去参观、学习,为孩子们搭建更多的探究平台,让求是的孩子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后期,学校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少科院的发展需要,和导师团进一步讨论研究,不断更新、调整、完善课程开发、建设。少科院目前在之江二小已经开设了分院,后续,求是集团还将在求是(和家园)小学、浙大二附小成立少科院分院,办出求是特色,真正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让少年创新科学院成为求是的一张金名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